读吧文学 > 历史小说 > 诡三国 >
        然也。荀攸抚掌,《孟子》曰:「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」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曹孟德以山东之兵,伐河洛之民,其行不义,其军虽众,其势实孤。子敬、伯侯、汉升等,虽以寡击众,然因其保民护稼,顺应天道人心,故能屡挫敌锋。此非独将士用命,实乃「道」之所在也。

        荀攸顿了顿,又是说道:公子且思,黄汉升年逾花甲,犹能驰骋沙场,斩将夺旗;杜伯侯一介文士,亦能设伏破敌;从校尉本弘农旧族,今为我效死力。此皆为何?此「道」一立,则三军同心,上下同欲,岂曹孟德徒以利诱之兵所能敌?

        斐蓁眼中光华闪动,显然深受触动:学生明白了。昔秦皇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,然徭役无度,刑峻法苛,终至二世而亡。高祖入关中,约法三章,除秦苛政,遂得民心而定天下。今曹孟德之举,类暴秦而不自知;父亲大人之政,近高祖而尤过之。学生此前只观其战阵交锋,未思其背后道义人心,实乃浅见。

        荀攸欣然笑道:公子能由此悟及古今兴替之道,善莫大焉。《老子》云:「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。」治国需「正」,需立「道」,需明「德」;用兵可「奇」,可设「谋」,可施「计」。然兵者,终为延伸国政之器。此番河洛之争,看似刀兵之争,实为治国之「道」有别也。曹孟德欲以霸道毁我根基,而主公以王道护民生业,高下优劣,已现端倪。

        荀攸最后肃然道:故为政者,不可不察「道」之根本。军政大事,皆源于此,亦归于此。公子他日承继大业,当时刻谨记:疆场之胜负,或在一时;而「道」之存废,关乎万世。此乃主公深意所在,攸今日浅言论之,公子当细思之。

        斐蓁整衣冠,恭恭敬敬向荀攸行了一个大礼:先生今日教诲,如拨云见日,学生受益匪浅,必当铭记于心,慎思笃行!

        在东汉期间,伊阙关这样的普通关隘,日常驻军可能在数百人左右,特殊时期或重要关隘可能达到千人左右。具体的数字会随局势、关隘重要性及朝廷掌控力而变化。

        另外,马猴也不太清楚精锐二字,对于某些自觉老是被按在地上摩擦的那些人来说,会不会被认为是等同于电影当中的斯巴达三百勇士类型的战士……

        电影为了好看,以那么几个人,号称300就抵抗百万大军,但是实际上当时在温泉关的守军至少有七千人。而且在撤退过程当中,超过千人死于断后,包括那三百斯巴达。

        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读吧文学;http://www.4321i.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