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吧文学 > 历史小说 > 诡三国 >
        他们之中,有人磨磨蹭蹭,不甘不愿,甚至有人暗中藏匿粮食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些不情愿与怨言的土壤,恰恰成了曹军细作内应滋生的温床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较量,不仅是在阳光下,也在黑暗之中,也不仅是有前方的浴血,也有后方的龌龊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荀攸将急报放下,复又转向斐蓁,缓声道:公子观此河洛棋局,可知其中关窍否?

        斐蓁沉吟片刻,拱手道:学生愚钝,略有所得。曹孟德之举,似白起长平坑卒,其法酷烈,其势汹汹,然其心不固,其民不附。

        荀攸微微颔首,眼中露出赞许之色:公子能见于此,善矣。然犹未窥其全豹。《孙子》云:「道者,令民与上同意也,故可以与之死,可以与之生,而不畏危。」曹孟德以力取,以诈谋,然其「道」在破不在立,在毁不在成。河洛之民,昔为山东子民,今为我治下百姓,其心向背,岂在朝夕?

        荀攸微微抬头,望向东方,仿佛穿透重重屋宇,见河洛烽烟,昔齐桓公伐楚,责以「包茅不入」,真为包茅乎?乃责其不尊王攘夷之「道」也。今曹孟德毁田屠民,虽得一时之利,然失天下之望。我军护田保民,虽失一时之机,然得百姓之心。此「道」之得失,岂在疆场一城一地之进退耶?

        斐蓁若有所悟,说道:先生之意,可是言曹孟德虽得伊阙之险,然失河洛之心。我军虽失关隘之固,然得民力之助?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