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子瞻先生调任江南道观察使后,倒是给我送过几封书信,信中直呼上当,他说余杭之地,风景秀丽,儒生如林,处处皆是江南好风光,可惜当地的食物却实难下咽,短短数月他已饿瘦了好几斤。”
苏辙微微一笑:“以他的本事,断不会委屈自己,过不了多久,他自会寻到旁人难以发现的美食,或是自己下厨,他日若调任回京,官家定会发现他长胖了。”
说着苏辙笑容一敛,叹道:“臣和兄长皆已六十许矣,过不了几年,怕是要致仕还乡了,能为官家效力的日子不多矣。”
赵孝骞认真地道:“只要你们愿意留在朝堂上,朕愿意一直用你们。”
苏辙摇头苦笑:“老而不死,如百足之虫,老来思想僵化,为人处世固执迂腐,对社稷不是好事,该退下时便果断退下,莫误了大宋的大好基业。”
“官家这些年为大宋打下的局面来之不易,若能解决新政和监察府二事,大宋的内政方面数十年内无忧矣。”
“再过几年,大宋积攒的国力足够了,官家再下旨北伐,灭辽亡夏,大宋江山一统,臣此生于愿足矣。”
见苏辙有意无意主动提起新政和监察府,赵孝骞饶有兴致地问道:“子由先生也觉得朕设立监察府的决定不妥?”
苏辙摇头:“相反,臣以为甚是合理,大宋官制,百年利弊,其利在于,大宋不拘一格,鼓励商贾,民间藏富,国库甚盈。”
“而其弊也明显,那就是地方官府缺少监管,中央政令到了地方,往往被官员各种曲解歪解,朝廷明明是善意,但到了地方,却变成了恶政,这中间缺的正是中央对地方上的监管。”
苏辙缓缓道:“王安石变法,朝中有人支持,有人反对,世人谓元丰党为‘新党’,谓元祐党为‘旧党’,臣也是旧党之一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