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孝骞缓缓道:“朕不管在座的是元丰党还是元祐党,你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,那就是‘臣’!为君分忧,为民谋福的‘臣’!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这才是你们的第一首务,就事论事,就事处事的时候,不要把党争和私人恩怨带到事件里来,你们要做的是把事情做好,让百姓拥戴感恩朝廷,而不是把政敌斗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严厉斥责之后,赵孝骞放缓了语气,环视群臣道:“中书侍郎苏辙何在?”

        苏辙站了起来行礼:“臣苏辙,在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赵孝骞看着他,道:“子由先生,说说你对青苗法的看法,利在何处,弊在何处,如何修正方能有利于百姓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刚刚群臣被赵孝骞一通斥责,现在又单独点了苏辙的名,苏辙此刻的压力山大。

        眼前的赵孝骞,已不是当初跟他毫无顾忌玩笑的楚王世子,而是大宋的皇帝,此刻的政事堂内,那股帝王的威严气势仍笼罩在众人的心头,久久不散,令群臣心中敬畏惶恐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苏辙也不得不认真严肃地思考起来,这一次的思路,不再是如何针对新党,而是把心思放在青苗法的本身。

        思忖片刻,苏辙认真地道:“臣以为,青苗法本身是有利于民的,它最大的利,在于可救百姓于水火,在灾荒之年,朝廷和官府可为百姓兜底,如果地方官员能够一丝不苟执行这条政令,对百姓来说其实是善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可它的弊病也很明显,那就是政令下到地方,落实起来往往被心怀不轨的官员故意歪曲,与民间的士商和地主勾结,盘剥百姓以此牟取私利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它最大的问题,是朝廷缺少对地方的监管,以至于一本好经让地方上的和尚念歪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