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实说,一个文人能杀两名辽军,确实很了不起了,事实稍微渲染一点,夸张一点,似乎也不算过分……
张嵘上前打量苏轼一番,发现他的衣裳上沾了一点血迹,但血迹不是他的,身上也没有任何受伤的地方,张嵘顿时松了口气。
“苏学士,此地不宜久留,咱们赶紧上路吧!”张嵘道。
苏轼更不乐意待在这个噩梦般的地方,闻言急忙点头:“不错,咱们快走,不可再耽误了。”
…………
龙卫营撤军了,从析津府两百里外徐徐南撤,目的地仍是拒马河南岸。
辽军两败后,虽然没有经过谈判,但两国已默认了新的国境线,那就是以拒马河为界,双方暂时停战。
这次赵孝骞率军北渡,目的是威慑辽国,施加压力,保证苏轼安全归来。
析津府两百里外驻军多日,眼见辽国不断调集重兵,向析津府集结,数日间析津府已聚集了二十来万辽军,摆出了与宋军决战的架势,同时辽军对龙卫营的试探性进攻也一次比一次激烈。
到了这时,赵孝骞大约探到了辽国的底线,同时也很清楚,不撤军不行了,宋军还没做好与二十万辽军决战的准备。
原本出兵的初衷也不过是为了威慑,现在目的已达到,及时撤军才是正确的选择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