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反,消息传开后,朝堂上有很多不同的声音,甚至有人激烈反对。
反对的理由很繁杂,有的说是“师出无名”,此为“不义之战”,必遭天谴。
也有的指责赵孝骞无故兴兵,违背道德,西夏早已对大宋称臣,使臣每年按时朝贺,大宋没有理由对西夏妄动刀兵。
还有的从国力的角度反对,近年大宋连年征战,国库早已空虚,如今官家又要发起灭国之战,若能速战速决尚能接受,若是这场战争旷日持久,拖上三年五载,那时西夏还没灭国,大宋的国库先被拖垮了。
各种各样的反对声音传到政事堂,再传到赵孝骞的耳中。
赵孝骞全然置之不理。
每个人所站的高度不同,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也就不同。
站在臣子的角度,他们只看到了弊端和风险,但站在皇帝的角度,此战将会收获巨大的利益,而付出的成本,却仍然在可控的范围之内,既如此,为何不试一试?
汴京各方大佬和官员在筹备出征事宜的时候,赵孝骞却犯了难。
出使辽国的苏辙已经在路上了,不出意外的话,苏辙应该是快马加鞭朝辽国上京猛赶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