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明显,这条记录对神宗的身后名声是很不利的,这种行径几乎是昏君所为了。
于是刘泽宁捅了马蜂窝,将这条记录写进史书后,首先是政事堂宰相找他谈话,然后是向太后召见,最后被赵煦亲自召见,和颜悦色地问他能否把这条记录删去。
刘泽宁高中进士时很年轻,才二十四岁,正是热血沸腾满腔正义的年纪,面对赵煦的请求,刘泽宁非常头铁,义正严词地表示一字不改。
幸好赵煦算是个比较仁厚的帝王,对臣子甚是尊重,性格没那么强势,见刘泽宁梗着脖子语气坚定地表示不改,赵煦也拿他没办法,最后此事作罢,刘泽宁写进史书里的这一条,最后果然也没改。
不过此事过后,刘泽宁的仕途大受影响,原本有着大好前程的他被边缘化了,史书不让他修了,把他扔进了昭文馆当校书郎,相当于让他当了个图书馆管理员,啥权力都没有。
如果没有意外的好运的话,刘泽宁这辈子的仕途大约便到此为止了。
幸好刘泽宁的运气不差。
今年靖康元年,朝廷新设监察府,府院扩编,监察左丞李清臣亲自找到了刘泽宁,一番相谈后,李清臣请刘泽宁入监察府任职。
于是刘泽宁便从校书郎调任为监察官员,而且直接升为正五品京畿东路巡察使,负责监察京畿东路诸州府县官员,风闻言听,有直奏官家之权。
想当监察官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,首先人选任用方面,监察府从汴京数千名官员里挑选,优选之人先看人品和官声,再考察性格,最后还要接受监察府各种明里暗里的考验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