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镛仿若未觉,继续抒发x臆:“杜工部诗云:山鬼吹灯灭,厨人语夜阑;‘鬼吹灯’三个字,用在这部上再贴切不过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那当然,超两千万图书销量,还有几十亿播放量的认证。”林嘉竣在心中默默的回应一句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见金镛能一句道出书名的出处,林嘉竣对他的文化素养也异常佩服,对方称得上一声大师。

        只可惜,林嘉竣很清楚,他跟金镛将来肯定会是两路人,大概不会有什麽私人交情。

        因为,金镛曾经罔顾事实,在自己的书中给一些历史上的负面人物反向洗白,误导了不少读者,包括少年时候的林嘉竣。

        另外,金镛在其中几部中,对一些反派角sE的洗白,在後世很多读者看来,那种洗白是相当毁正常人的三观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林嘉竣佩服金镛的文化素养,却真心无法认同他这个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在林嘉竣的计划中,和《明报》的合作,也仅限於第一部,他需要藉助《明报》的平台先给自己打下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至於林嘉竣投稿为什麽不选此时在香江与《明报》分庭抗礼的《东方日报》和《星岛日报》,是因为那两家报纸背後的主事人更让林嘉竣不齿,尤其是《东方日报》的马家。

        很快,有《明报》的工作人员把拟好的合同拿了过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