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来,阎柔跟随曹操讨伐三郡乌桓(史书记载曹操讨伐三郡乌桓有两次,一次是犷平之战救援鲜于辅;[9]一次则是白狼山之战;[3][4]不知阎柔从征发生在何时),因功被封关内侯。[5]

        曹操很喜欢阎柔,每每对他说:“我视你如子,也想让你视我如父。”阎柔也因此选择依托于曹丕,二人也和兄弟一样

        阎柔深得外族之心,乌桓、鲜卑都跟着他一同归附曹操。他担任护乌桓校尉时,仍持汉朝符节,治广甯,如同过去一样。[8]

        在建安年间,鲜卑大人步度根、轲比能、素利、弥加、厥机等都是通过阎柔向朝廷上贡。[10][11][12]

        建安十六年(211年),曹操西征关中时,田银在河间起兵。轲比能率领三千多名骑兵,跟随阎柔击破了田银。

        延康元年(220年),阎柔等魏国公卿共上表劝魏王曹丕即帝位(即《魏公卿上尊号奏》上的“渡辽将军都亭侯臣柔”[14][15],此与《三国志》记载的阎柔担任渡辽将军时间不同[16])。[14]

        魏黄初元年(220年),曹丕称帝后,拜鲜于辅为虎牙将军、阎柔为渡辽将军,二人皆进封为县侯,位特进。

        公孙度(?—204年),字升济。辽东襄平(今辽宁辽阳)人。中国东汉末年辽东太守,三国时期辽东割据政权开创者。[22]

        公孙度少时随父居玄菟郡,任为郡吏,建宁二年(169年),任尚书郎,迁冀州刺史,后被免官。中平六年(189年),经同乡中郎将徐荣推荐,任为辽东太守。[4][21]公孙度到任后,严刑峻法,打击豪强势力,令行政通。公孙度在辽东立足后,东伐高句丽,西击乌桓,南取辽东半岛,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,开疆扩土,并嫁女与夫余国王尉仇台,招贤纳士,设馆开学,广招流民,威行海外,自立为辽东侯、平州牧。曹操表荐公孙度任武威将军,封永宁乡侯。建安九年(204年),公孙度因病而逝。

        公孙度的锐意进取和苦心经营,使得辽东地区获得了暂时的安宁,并推动了当地生产技术和封建文化的发展。在这一时期,辽东地区“强不凌弱,众不暴寡,商贾之人市不二价”,颇具治平之象。与此同时,中原动荡,战乱不已,中原人士多避难于辽东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