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时还会加速内部瓦解,连斐潜自己的部下,也会因为意见分裂而导致不和,进而引发不安和内讧。就像是当年董卓弑帝之举,让董卓集团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道德焦虑和不稳定因素一样。
斐潜已经有大势,他完全没有必要再冒着弑帝的风险。
历史上司马氏之所以杀曹氏,是因为曹氏政权是曹操在乱世中一手打出来的,功业显赫,部下忠心。司马懿则是通过高平陵之变这种宫廷政变上台,其权力基础更多依赖于权谋和恐怖清洗,缺乏曹操那样的赫赫功勋和个人威望来镇服人心。因此,司马氏对内部的反对力量更为敏感和恐惧。
有了曹髦反抗的先例,司马炎在接受禅让后,对于保留在世的曹魏废帝存在疑虑。虽然曹奂可能无害,但谁能保证他不会成为前朝势力企图复辟的旗帜?司马氏自己就是权臣篡位,他们更深知权臣的威胁。为了杜绝后患,杀害前朝君主,或使其暴毙,就成为一种更安全的选择。这标志着政治道德从汉末到魏晋的进一步滑坡,权力斗争变得更加残酷和毫无底线。
斐潜需要通过弑帝来加强对于内部的震慑么?
显然是不需要的,所以弑帝对于斐潜来说,百害而无一利,所以斐潜最好的举措,就是避。
退避三舍。
可是光避,无疑是消极的,自捆手脚的……
所以斐潜如果真的大军转进冀州,和北域军合击冀州,甚至是轻骑突入曹军腹地,老曹同学就可以施展出其手段了。
曹操通过牌桌上打出来的牌,和斐潜进行了一次沟通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