鲍里斯一边看,一边内心在思考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概十分钟后,鲍里斯抬头道:“柯西金同志,华国的进展远超我们的预计,根据报告来看,他们至少比我们领先了5年,最少五年。

        如果要考虑到大规模生产,考虑到产品本身的稳定性,考虑到技术储备,也许时间会更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鲍里斯喉咙干涩,他实在难以想象,华国同行实现了如此超越。

        在50年代蜜月期,华国派过各行各业的人才前往苏俄学习交流,据相关统计,从1950到1965年,华国赴苏俄留学的学生及实习生达16000人左右,计算机领域自然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    当时的留苏预备生要到燕京俄语学院学习一年,在语言学习的时候留学专业就已经确定了,直接由苏俄籍教师进行授课。1956年五四青年节的时候,俄语学院的校长宣布要从预备生中选派100人到苏俄去学习电子计算机,实际去了80人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批人出发前由华国科学院筹备处的华罗庚教授给他们讲话。

        鲍里斯对这些华国来的年轻人记忆犹新,学习刻苦,每天埋头苦读,很少和同学出去玩,对苏俄拥有的计算机很是羡慕,有机会实操则会争着上机实操。

        印象也就仅此而已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你说多优秀,鲍里斯也没看出来,就是这群华国人回到华国之后,在十年之后,造出了和阿美莉卡媲美,领先苏俄至少一代的产品?

        鲍里斯还在回想,当时来列别捷夫精密机械与计算机工程研究所的华国学生里,谁比较出色,谁有可能参与深红一号的研发和制造环节,后续写信和对方联系的话,要怎么样才能尽可能打探到更多的技术机密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