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岭镇党委办公室的灯光,在七月的雨夜里亮到了十一点。窗外的雨丝斜斜地打在玻璃上,留下一道道水痕,将远处矿山的灯火晕成一片模糊的光斑。雷杰坐在办公桌前,面前摊着一叠厚厚的材料——张哥发来的李振国案原始档案打印件、小陈的走访记录、李振国妻子提供的当年遗物清单,还有一本摊开的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》,书页上用红笔圈出了“案件复核”章节的条款。

        他手里握着钢笔,笔尖悬在公文纸上方,迟迟没有落下。这份申请复核的公文,不是简单的“走流程”,而是一场硬仗的开端——他要对抗的,是已经固化了五年的“结论”,是马文斌背后的势力,甚至是整个凌源官场的惯性。

        公文的标题早已拟定:《关于申请复核李振国同志“7·15”交通事故案的请示》。正文开头,他斟酌了很久,最终写下:“近期,我镇收到群众匿名反映,称2019年7月15日《凌源晚报》记者李振国同志坠崖身亡案存在重大疑点,可能涉及人为蓄意行为,非单纯交通事故。为回应群众关切、维护司法公正、肃清潜在黑恶势力影响,特申请县委、县公安局牵头成立联合调查组,对该案进行全面复核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写到“重大疑点”时,他停下笔,翻开张哥给的尸检报告附件,将“胃内容物检测出微量***(0.05mg/100ml)”“驾驶座烧毁程度异常”“刹车痕迹弯曲不符合紧急制动特征”这三个关键疑点,用括号补充在正文后,确保每个质疑都有技术支撑,而非空口无凭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还特意引用了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》第二百九十六条:“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、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、裁定提出申诉的,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处理。”虽然李振国案是以“交通事故”结案,但他巧妙地将“群众反映”归为“申诉范畴”,为复核申请找到法律依据。

        写完最后一个字,雷杰通读了三遍,修改了几处措辞——把“可能存在黑恶势力干预”改为“可能涉及潜在违法干预”,避免过于尖锐;把“要求立即复核”改为“恳请尽快启动复核程序”,保留了对上级的尊重。他知道,这份公文既要够硬,能戳中要害,又不能太冲,以免一开始就被驳回。

        凌晨十二点,雷杰将公文打印出来,盖上风岭镇党委的红色公章,装进牛皮纸档案袋,密封好,在封面写上“机要文件:李振国案复核申请”。他走到窗边,看着雨势渐小,心里清楚,这份文件送出去,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炸弹,接下来的日子,不会再有安宁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天早上八点,县机要局的机要员小王准时来到镇政府。他穿着深蓝色的制服,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机要箱,箱上挂着铜制的锁。雷杰将档案袋交给小王时,特意叮嘱:“这份文件很重要,直接送县委办和县公安局办公室,亲手交给主任,不要经过其他人手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小王接过档案袋,放进机要箱,锁好,认真地说:“雷书记放心,机要文件全程闭环,不会出问题。”看着小王的车消失在雨雾中,雷杰回到办公室,坐在椅子上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——他在等,等那必然会来的“巨浪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县公安局的办公大楼在县城的中心地段,九层的建筑,外墙贴着灰色的瓷砖,门口站着两个穿警服的保安,显得威严而肃穆。副局长马文斌的办公室在六楼,靠窗的位置摆着一张巨大的红木办公桌,桌上放着一台最新款的笔记本电脑,旁边是一个精致的紫砂茶杯,里面泡着明前龙井。

        上午九点半,办公室的门被推开,局办公室主任手里拿着一个档案袋,神色紧张地走进来:“马局,风岭镇送来一份机要文件,是关于……关于五年前李振国那案子的,申请复核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