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代,机械常年正式采用中日意的联合方案,发动机、变速箱这些核心总成相对可靠,基本能批量下线。

        可整体配套体系、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还是不行,检测环节更多还是参照军工产品的思路来改造,勉强能下线,却没法真正在市场里跑开。

        更麻烦的是,售后渠道和零配件供应链也没跑顺,一辆车出了毛病,修理起来比造车还难。

        全靠机械厂的工人背着修理包,全国各地的坐火车去回访、检查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如今,机械厂要从“能造几辆”、“部里能看”的层面,大步跨入“能卖、能用、能维护”的市场阶段,就必须把底盘、制动、悬挂、内饰这些环节全面升级,真正拿出一条面向民用的小汽车装配线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是今年的进出口预展,省机械厂的小汽车被点名要参展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不仅是全省工业的门面,更是对外开放的窗口。

        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第四代民用小汽车,才能在外国商人、部里领导面前,展示中国工厂“军转民”走向市场化的成果。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厂里下了死命令:必须在一年之内,把第四代车推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哪怕要大动干戈,新建或彻底改造装配线,也要保证年后能有一批合格的样车亮相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