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谁呀?罗江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对,李调元,听说过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没有。这人很出名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到了到了,”县城很小,周至没开多远就转到了一栋红色的建筑面前,门口有个高三十多米,长七十多米的四人头像石雕,石雕下面写着“李调元纪念馆”六个字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肘子你好像在追星哦。”李老三笑道:“这个李调元是什么四大天王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四大天王不是,但是有清三百年评价的‘蜀中三才子’,他是其中之一。”周至说道:“我对他熟悉,主要是我的国学启蒙是从对对子开始的,干爹给过我一本《李调元对联故事》,说得是这个少年才子的故事,让我对国学有了最早的兴趣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少年才子?和你一样吗?”麦小苗扭头问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周至的脸是真红了:“小苗你这就算骂人了,和这位相比,我那点才气提鞋都不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李调元生在书香世家,五岁开始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《四书》、《尔雅》等经史,因为记忆力过人,看书大多过目不忘。七岁即能属对吟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他的第一首诗是七岁所作的《疏雨滴梧桐》:‘浮云来万里,窗外雨霖霖。滴在梧桐上,高低各自吟。’一时传抄乡里,被誉为‘神童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他父亲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:‘蜘蛛有网难罗雀’,当时小李调元信口对道:‘蚯蚓无鳞欲变龙’。对仗工整,足见其才思之敏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他爸爸大喜,又出一对‘曹子建七步成诗’,李调元面露难色,说道‘李调元一时无对。’他爸说道‘对不出可要用戒尺了。’李调元我已经对出下联了啊,他爸说那你倒是说啊,李调元说我已经说了啊,下联就是‘李调元一时无对’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